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PPT下載(第1課時),共27頁。
學習目標
1.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章批駁的觀點,把握作者的觀點。
2.區(qū)分觀點和材料,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3.品味文章尖銳犀利、富有戰(zhàn)斗性、諷刺性的語言。
走近作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
創(chuàng)作背景
文章寫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三年多。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后,又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中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寫下了這篇文章。
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2)提出對方的論點及論據(jù),暗示對方的論證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直接反駁——失去的是“他信力”并發(fā)展著“自欺力”。
第三部分(6—8)間接反駁——用事實證明正面論點的正確,從而反駁敵論點。
第三部分(9)得出結論:中國人自信力的有無要看中國人的筋骨和脊梁。
初讀課文
1.本文批駁的觀點是什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
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3.作者得出了什么結論?
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jù),要看地底下。
... ... ...
關鍵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PPT課件免費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