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答司馬諫議書》PPT免費下載,共30頁。
作家作品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晚年退居江寧,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王臨川集》。
解 題
“書”在文言文標題中有兩種意義。
一種是名詞,作書信、文件講。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
答……書”等等,如:《報任安書》(司馬遷)、《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答司馬諫議書》 。
另一種是動詞,作書寫、記載講,如明人高啟的《書博雞者事》,就是 “ 記斗雞玩賭者的故事 ” 的意思。
解 題
本文是書信體文章的典范之作
“答”即“答復、回復”之意。“諫議”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所以,“答司馬諫議書”要作“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來理解。
寫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新法的實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quán),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一再致書王安石,要求罷黜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條駁斥對方對新法的責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
整體感知
第一段:交代寫信的緣由。
第二段:針對司馬光信中所指責的實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駁斥。
第三段:分析反對派對新法聲勢洶洶、怨恨、誹謗的原因,并表示對失大夫不恤國事、茍且偷安、墨守成規(guī)等保守思想的不滿。
第四段:書信常規(guī)的結(jié)束語。
課文解析 •第1自然段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竊:我私下,謙詞。
每:往往,常常。
術(shù):方術(shù),方法,這里指政治主張。
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重:又。
反復:指書信往來。
具道所以:詳細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見。涸徫。
譯語句重翻點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對于書信往來是不應(yīng)簡慢無禮的,因而我在詳細地說出我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諒解我。
課文解析 •第2自然段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儒者:這里指讀書人。
侵官:侵犯官員的職權(quán)。
征利:與民爭利。
以致:因而招致。
譯語句重翻點
我們讀書人所要爭論的,特別是在“名稱”(概念、理論)與“實際”是否符合上。“名稱”與“實際”的關(guān)系明確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確的認識了。
現(xiàn)在君實用來指教我的。
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討論修改。
舉:施行,推行。
辟:駁斥,抨擊。難:責難。
壬人:善以巧言獻媚的人。壬:“佞”的假借字。
固前知:本來事先就知道。
我卻認為接受皇上的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用來交給主管官署去執(zhí)行,不算是“侵官”。
排除不正確的言論,批駁巧言諂媚的壞人,這不算“拒諫”。
至于怨恨誹謗的很多,那是本來早就該料到會這樣的。
課文解析 •第3自然段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恤:憂慮,顧念。
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
課文解析 •第3自然段
盤庚之遷,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胥:相與。
特:僅僅。
度:計劃。
度(duó):估計,考慮。
是:認定做得對。
盤庚遷都的時候,老百姓都一起埋怨。
盤庚不因為有埋怨他的人的緣故而改變他的計劃。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膏澤斯民:施恩澤給這些人民。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動詞,后一“事”字是名詞。
守:墨守。
知:領(lǐng)教。
課文解析 •第4自然段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無由:沒有機會。
不任:不勝。
區(qū)區(qū):拳拳,專誠、懇摯的意思。
合作探究
本文是一篇書信體的駁論文,作者批駁了司馬光的什么觀點?
“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謗”)
作者認為判斷是非的原則是什么?
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實相符是辯別是非的原則 )
作者重點批駁對方的什么觀點?這樣批駁有什么好處?
“(變法)以致天下怨謗也”(致謗)
抓住要點、駁倒要點,司馬光信中其他的細支末節(jié)也就不攻自破。言簡意明,要言不煩,理足氣盛,毫不枝蔓。
從文中看,王安石為什么要進行這場變法?
人——“習于茍且”
士大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上—— “欲變此”
王安石對變法持怎樣的態(tài)度?文中是如何體現(xiàn)他的這種態(tài)度?
堅持變法,義無反顧。
“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引用“盤庚遷都”的歷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決心決不動搖。
這段文字還揭露了什么問題?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國事、專以向眾人獻媚取寵為能事的丑惡嘴臉。
寫作特點
第一,行文簡潔,結(jié)構(gòu)嚴謹,沒有枝蔓。
第二,論證方法多樣。
1)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2)舉出根據(jù)進行反駁,如“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3)舉出史實進行反駁,舉出歷史的事實來進行反駁。
第三,氣勢磅礴,寓剛于柔。
1)立足于理,理足則氣勢。
2)擅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則勢如破竹,無可阻擋。
3)擅用反語,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題文章主
本文是書信體駁論文。王安石的說理文見識高超、論辯犀利。
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謬論。文章逐條駁斥馬司光的謬論,揭露出他們保守、腐朽的本質(zhì),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
... ... ...
關(guān)鍵詞:答司馬諫議書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