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答司馬諫議書》PPT教學(xué)課件,共47頁。
導(dǎo)入新課
這樣一位邋遢宰相一心搞事業(yè),今天讓我們看看他給司馬光寫的信《答司馬諫議書》又表達了什么觀點。
介紹作者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又稱王文公。自幼飽讀諸子百家之書,21歲進士及第,歷任多處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變法,積極推行新法。
介紹作者
后遭保守派猛烈攻擊,辭官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城外半山園,自號半山老人,潛心于學(xué)術(shù)研究和詩歌創(chuàng)作。司馬光執(zhí)政,盡廢新法,王安石憂憤病死。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dǎo)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其散文雄健奇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是風(fēng)格高峻。著有《臨川集》。
2.個人成就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jīng)學(xué),著書立說,創(chuàng)“荊公新學(xué)”,促進宋代疑經(jīng)變古學(xué)風(fēng)的形成。哲學(xué)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xué)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新的高度。
在文學(xué)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xué)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fēng)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fēng)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3.人物評價
司馬光: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zhí)拗耳
梁啟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悠悠千年,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國民之視公何如,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也。
毛澤東:可謂有專門之學(xué)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并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
蔣介石: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漢以前則推周公,至于秦漢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列寧: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實行土地國有未成。
寫作背景
司馬光
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新法的實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quán),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一再致書王安石,要求罷黜新法,恢復(fù)舊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條駁斥對方對新法的責(zé)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
整體感知
1.題目解讀
“答” 即“答復(fù)、回復(fù)”之意。
“諫議” 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所以,“答司馬諫議書”不能理解為“回答司馬光規(guī)勸的書信”, 而要作“回復(fù)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來理解。
2.諫院
是宋代設(shè)立的輿論機關(guān),負責(zé)在朝廷中搜集建議和評論。諫院中設(shè)諫官和御史,御史負責(zé)組織各種官員收集民間的意見;諫官議論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參考,有時還可糾正皇帝的錯誤。
3.資料補充
政見相左的諍友
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有著磊落的襟懷,他們雖在政見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維護宋王朝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兩人互相保持著對對方人格的敬重。一個反對新法的官員死后,司馬光為其作墓志銘,其中有諷刺變法的話。有好事者將這個墓志銘獻給王安石,以為王安石會遷怒于司馬光。不料,王安石卻將銘文掛在墻上,向其門下之士贊曰:“君實之文,西漢之文也。”
而司馬光在洛陽記述宋朝歷史時,也能對王安石作客觀評價。用司馬光的話說,“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王安石也承認,他們“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
5.層次結(jié)構(gòu)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寫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部分:駁斥謬論,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書信常規(guī)的結(jié)尾。
深入探究
我王安石說: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堅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向您)勉強作解釋,(但)終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慮(我的意見),所以(我)只是簡單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辯解了。再三考慮君實對我的重視厚遇,在書信往來上不應(yīng)該粗疏草率,所以現(xiàn)在詳細地說出我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qū)捤∥野伞?/p>
2.王安石在書信第一句表達了幾層意思?
明確:
王安石在第一句寫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昨日蒙教”是禮貌性套語;第二層提到與司馬光“游處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濃,使司馬光聽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層急速轉(zhuǎn)到“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接點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這三層意思集中在一句話里顯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點所在。不傷感情,態(tài)度坦率。
3.文章第一段寫了哪些內(nèi)容?有什么作用?
明確:
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出于禮貌,先敘酬答的話——從初擬“不復(fù)一一自辨”,說到在書信往來中不應(yīng)該粗疏草率,現(xiàn)在則要“具道所以”——詳細說明原因,由此轉(zhuǎn)入正文。
有學(xué)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于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明確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F(xiàn)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推行新法)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quán),制造了事端,爭奪了百姓的財利,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把它交給負有專責(zé)的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能算是侵奪官權(quán);
實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策,用它來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業(yè)、消除(種種)弊病,(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抨擊不正確的言論,責(zé)難巧言諂媚的小人,(這)不能算是拒絕接受(他人的)規(guī)勸。至于(社會上對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誹謗,那是我本來早就料到它會這樣的。
5.作者批駁了司馬光的什么觀點?從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怎樣的人?
明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對強加給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駁,連用“不為……”四個不容置疑的判斷句,顯示了王安石作為政治家、改革家的風(fēng)度。
人們習(xí)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shù)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fēng)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皇上來抵制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
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zé)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yè),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現(xiàn)在應(yīng)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guī)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lǐng)教的了。
7.資料補充:盤庚遷殷
盤庚遷殷是指盤庚繼位后,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nèi)部經(jīng)常爭奪王位,發(fā)生內(nèi)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zāi)。同時在統(tǒng)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等為爭奪王位,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他們?yōu)樗嚼褔腋愕没靵y不堪。 就不得考慮遷都的問題。自盤庚遷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從此,政局穩(wěn)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
8.司馬光在信中引用盤庚遷殷的史實,欲說明什么?王安石使用“盤庚之遷”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司馬光認為盤庚遷殷聽取大家意見,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強迫百姓,司馬光借“盤庚遷殷”勸王安石能夠聽取其他人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不要一意孤行。
而王安石意在說明“怨誹之多”并不是評定是非的唯一標準;只要確認自己做得對,就不會因別人的毀謗而放棄新法的推行;同時也表明自己會力排眾議,堅持變法,表達了自己堅持變法的決心。
9.“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這兩個假設(shè)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此處兩個假設(shè)句,內(nèi)容上退中有進,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駁斥更顯柔中有剛。王安石認為自己“錯”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認為自己改革還不夠堅決, 不夠迅速,不夠徹底。
10.史料補充
對王安石變法這事兒宋神宗心里是有數(shù)的。當初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母親高太后多次流著眼淚向神宗訴新法之苦,甚至直言:“安石亂天下!”神宗把這事兒說給王安石聽。王安石卻不以為然,宮中哪知民間疾苦?這一年華山山體崩塌。緊接著又天下大旱,老天爺似乎也對時政表達不滿。神宗便問王安石:“聞民間殊苦新法”。沒 兩宮太后訴苦想到王安石卻說:“祁寒暑雨,民猶怨咨,此無庸恤”。至于水旱災(zāi)什么的,就算是堯、湯都不可避免,皇上你管這些干嘛?王安石就是這樣一個把政治理想貫徹到底的狂人。
鞏固提升
1.王安石在批駁了司馬光的觀點之后,為什么又宕開一筆,說“某知罪矣”?
明確:作者欲擒故縱,先讓開一步,說如果對方是責(zé)備自己在位日久,沒有能幫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這雖非本篇正意,卻是由衷之言。緊接著又反轉(zhuǎn)過去,正面表明態(tài)度:“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蘊含著銳利的鋒芒,一語點破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實質(zhì),直刺對方要害,使其原形畢露,無言以對。
2.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其批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試結(jié)合課文具體分析。
明確:
(1)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2)借助論據(jù),如“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這里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jù),說明不是自己獨斷專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合理合法的。
(3)舉出史實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這里以盤庚遷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會因流言蜚語而改變立場,既委婉地反駁了對方的責(zé)備,又表達了自己變法的堅定決心。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
3.中心思想
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的指責(zé),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謬論。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謬論,從而批駁了保守派不恤國事、墨守成規(guī)的弊端,表現(xiàn)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以及堅持變法的堅決態(tài)度。
4.寫作特點
(1)行文簡潔,結(jié)構(gòu)嚴謹
除開頭和結(jié)尾段用幾句酬答的禮貌語言以外,緊緊扣住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只駁論點不涉及其他事情,結(jié)構(gòu)非常嚴謹,駁斥時針對其要害,言簡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2)論證方法多樣
①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②舉出根據(jù)進行反駁,如“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這里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jù),說明不是自己獨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我個人的行為,而是合理合法的。
③舉出史實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以歷史上曾有過的如何對待怨誹的事實為表率表示自己不為流言蜚語而動地反駁了怨誹之多的責(zé)備,又表達了自己變法的堅強。
... ... ...
關(guān)鍵詞:答司馬諫議書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