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PPT免費課件(第1課時),共42頁。
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guān)歐陽修的文學常識;掌握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理清段落層次,能準確翻譯全文。(重點)
2.反復誦讀,理清敘事寫景的順序,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感情。(難點)
3.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熱愛祖國文化的高尚情感。(素養(yǎng))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謚“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領(lǐng)導了北宋古文運動,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巨大,也擅長詩詞。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存世。
背景資料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分辯而獲罪,被貶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貶滁州后,歐陽修經(jīng)常去滁州城西南的瑯琊山游玩,并與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結(jié)為莫逆之交。慶歷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瑯琊山釀泉旁,以為游息之所。歐陽修登亭“飲少輒醉”,故給它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醉翁亭記》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整體感知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精讀細研
1.第1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交代醉翁亭的位置、環(huán)境、命名緣由。寫對山水的喜愛,點出“樂”字,貫串全文。
2.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引出醉翁亭的?
3.第1段的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作者“鏡頭”從全景移向局部,由遠及近。靜的山與動的泉相映成趣,動靜結(jié)合使畫面真實可感。
不僅讓讀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過層層烘托,表現(xiàn)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勝。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在此處的作用是什么?
這是全文的核心句,為寫景抒情定下了基調(diào),同時也暗示了“醉翁”二字的深意:飲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貶的抑郁心情則用酒“醉”來排遣。因此,“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將游玩觀賞之樂融入在宴飲之中,為下文作鋪墊。
5.“山行六七里”一句中哪個字有活用現(xiàn)象?這一段中還有哪些字詞的用法類似?
“山”名詞做狀語,沿著山路。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的“翼”,名詞做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環(huán)滁皆山也”的“環(huán)”,名詞作動詞,環(huán)繞著。
“名之者誰”的“名”,名詞作動詞,取名,命名。
1.“然而禽鳥……其樂也”一句中的幾個“樂”含義相同嗎?如果不相同,分別是什么?
本句層層推進,道出了百姓的快樂就是太守最大的快樂,體現(xiàn)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句中幾個“樂”字含義各不相同。
禽鳥之“樂”源于自然條件的優(yōu)越;
人之“樂”不僅源于自然條件的優(yōu)越,還因為能縱情山水,同時享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樂;
太守“樂其樂”則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貶官遭謫的政治處境為悲,反而還能娛情山水,與民同樂。
2.“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一句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怎樣的思想感情?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與民同樂,排遣內(nèi)心郁悶;但壯志未酬,不禁發(fā)出游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慨嘆。
3.“游人去而禽鳥樂也”一句中,“去”字含義古今有什么不同?
“去”字古義為離開,今義為到,往。
... ... ...
關(guān)鍵詞:醉翁亭記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