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免費下載,共27頁。
整體感知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精讀細研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包圍(的方式)攻打它,一定得到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雖然)這樣卻不能取勝,是因為有利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堅固鋒利,糧食(供給和儲備)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一方)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地理上的有利條件比不上內部人民團結一致。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精良。
能行仁政的君王,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幫助。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連)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要戰(zhàn)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么觀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又是怎樣來說明這一觀點的?
本文列舉了兩個有關戰(zhàn)爭的事例。
3.孟子認為治理國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險不足以固國,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不能憑借這些客觀條件上的優(yōu)勢,最關鍵的是需要“人和”。
4.一個國家怎樣才能獲得“人和”?
一個國家若能做到“得道”,即“實施仁政”,便能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如果幫助它的人多到極點,天下人就都歸順于它,這就是“人和”的最佳狀態(tài)。反之,若是“失道”,不實施仁政,最終會導致眾叛親離。
5.一個擁有“人和”的國家會有怎樣的優(yōu)勢呢?文中是如何闡述的?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也就是戰(zhàn)無不勝。由此可見,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不是其他的客觀條件,而是“人和”。而實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擁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戰(zhàn)無不勝。
6.作者從兩方面闡述了文章的觀點后,為什么還要寫后面的內容?
首先,這是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這一觀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
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
概括主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 ... ...
關鍵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