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論語》十二章PPT課件,共63頁。
作者簡介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xué)之風(fēng),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lǐng)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xué)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一生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
(1)30歲前,位卑而能“鄙事”(指社會中下層人員從事的工作及相應(yīng)的技能和技術(shù)),有志于學(xué)。
(2)30—50歲,欲仕不能。
(3)50—55歲,在魯從政。
(4)55—68歲,周游列國,歷盡艱辛。
(5)65—73歲,安居魯國,辦教育,理六經(jīng)。
孔子,是一個志在報國又無人重用的閑人孔子,也是一個周游列國、苦尋門路的忙人孔子,更是一個到處碰壁、從不回頭的強人
作品介紹
《論(編纂)語》
1、編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2、內(nèi)容: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
3、結(jié)構(gòu):全書共二十篇,每一篇由若干章組成。
4、地位:“四書”之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學(xué)的最為可靠的史料。
“四書”“五經(jīng)”
四書:《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論語》二十篇:
《學(xué)而》《為政》《八佾yì》《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 《鄉(xiāng)黨》 《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wèi)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涵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仁者愛人”。這種愛,有不同的層次。首先,這種愛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表現(xiàn)為“忠恕”,“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傊,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
二,“克己復(fù)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yǎng)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欲,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yǎng)功夫而實現(xiàn)。
三,“仁”是德性的統(tǒng)稱。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與義、禮、智、信并列。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禮”的涵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孔子主張的“禮”就是 孔子要恢復(fù)的是周禮“禮”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
周禮是周初確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這套“禮儀”對每個氏族成員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相當于后世的法律。
目的是為了“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禮的根本目標是維護周王朝的統(tǒng)治。
了解背景 儒家講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講究出世,在老子和莊子的作品中,雖然流露出的是一種超脫,但是剝開表象,隱藏其中的是他們對生命莫大的摯愛。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愛、大度、奮進、競爭、節(jié)儉,他們守紀律,注重自然科學(xué),這讓我們體會到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尊重。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當時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也是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禮制日漸崩潰,名存實亡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社會處于一種大的動蕩組合階段,人們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脫韁之馬,肆意踐踏禮制下的人倫理念。
在社會呈現(xiàn)“禮崩樂壞”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旨在建立和恢復(fù)正常的社會秩序,其重要觀點記錄在《論語》之中。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安:舒適,安逸。 敏:勤勉。
于:對,對于。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修正。已:通“矣”,了。
先生說:“君子不求吃得飽,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說話謹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xué)啊。”
文本探究
對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認為,君子要抵制過分的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有了這樣的理想,就不應(yīng)沉溺于物質(zhì)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對物質(zhì)的追求提升為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獨立上來。這樣就不會去計較私欲得失,蠅營狗茍,而會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內(nèi)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來匡正自己。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
(八佾)
而:表假設(shè),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譯為“怎樣…呢?”
研讀文本
試分析“仁”和“禮”“樂”的關(guān)系。
①禮、樂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則是人內(nèi)心的道德規(guī)范。所以,樂必須反映人的仁德。同時,樂是表達人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因此,禮與樂都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②仁是孔子學(xué)說的中心,它來自固有的道德,是禮、樂的根本。禮講究謙讓敬人,樂需要八音和諧。一個人沒有仁的本質(zhì),則無謙讓敬人美德,即便行禮奏樂,也不具有實質(zhì)意義。這里就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文本探究
怎樣理解文本中的”仁”
“仁”應(yīng)該是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實現(xiàn)仁道是漫長而艱巨的。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應(yīng)當勇于擔當時代的重任,堅毅剛強,為此奮斗終生。運用雙重否定和反問句的形式,增強語氣。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①未成一簣(kui):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簣,盛土的竹筐。
②止,吾止也: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
③平地:填平洼地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是我自己要堅持的。”
研讀文本
這句話蘊含了哪些做事和學(xué)習(xí)的道理?
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個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無論是做學(xué)問,還是為人處世,除了有明確的目標以外,都應(yīng)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積土成山,最終達于成功。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留下終身遺憾。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知:同“智”
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智者”為何“不惑”,“仁者”為何“不憂”,“勇者”為何“不懼”?請談?wù)勀愕目捶?/p>
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因為他知道事情的大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會招人怨恨,行忠道則會令人感激,人際關(guān)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為壯烈,而在于內(nèi)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橫逆憂患來臨時,能淡然處之,這才是大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
顏淵問什么是“仁”。先生說:“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復(fù)歸到禮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復(fù)歸到禮,天下就稱許為“仁”了。達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難道是由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它的具體要點。”先生說:“不合乎禮不要看,不合乎禮不要聽,不合乎禮不要說,不合乎禮不要動。”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愿意實踐這幾句話。”
根據(jù)本章內(nèi)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①按孔子的說法,就要克己復(fù)禮。也就是說,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凈化自己的心靈,約束自我的行為。
②在人際交往中,彼此互相謙讓、互相尊重、講究禮儀,只有從“禮”出發(fā),才能至“仁”。
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從眼、耳、口、鼻四方面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鬃痈嬖V顏回的只是一個入門的方法,即從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約束自我,同時注重使內(nèi)心修為逐步達到莊嚴、誠敬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到達孔子所說“仁”境界。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一言:一個字。行:實踐。其:大概。
研讀文本
“恕”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關(guān)系,這段話與孔子的“仁”又有何關(guān)系?
在孔子看來,“恕”這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與“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實踐原則。
孔子認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修己”。
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er)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孔子說:“年輕人為什么不學(xué)習(xí)《詩》呢?《詩》可以激發(fā)人的感情,可以觀察政治、風(fēng)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諷刺時政。從近處講可以懂得怎樣侍奉父母,從長遠將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詩》究竟有哪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詩教,興、觀、群、怨以修身;二是詩用,事父事君以治國;三是詩識,鳥獸草木以致知。
如何理解和評價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觀”“群”“怨”?
①“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經(jīng)》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概括。
“興”,是說《詩經(jīng)》能夠激發(fā)人們的廣泛聯(lián)想,能影響人們的心靈,調(diào)動其內(nèi)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鳴。
“觀”,是說《詩經(jīng)》可以幫助人們觀察政治的得失和風(fēng)俗的盛衰。
“群”,是說《詩經(jīng)》可以幫助人們溝通交流,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
“怨”,是說《詩經(jīng)》可以幫助人們抒發(fā)對苛政的怨憤和譏刺之情。
②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指出了詩歌這種文藝形式具有美感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這是歷史上對《詩經(jīng)》的作用所進行的第一次明確而全面的理論概括,對后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代許多理論家都繼承和發(fā)揚了這一思想。
任務(wù)一:找出文中關(guān)于“學(xué)習(xí)”的論述,匯總孔子的學(xué)習(xí)觀。
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xué)也已。” 安貧樂道,謹言慎行,學(xué)習(xí)有道,匡正自己=好學(xué)
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聞夕死,追求真理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里仁》)見賢思齊
8.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
進,吾往也。”(《子罕hǎn》) 堅持不懈
12.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ěr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文本中孔子的學(xué)習(xí)觀:
目標:追求真理
態(tài)度:志于學(xué)、好于學(xué)
方法:見賢思齊,發(fā)奮勤勉,
堅持不懈,不恥下問, 讀詩
任務(wù)二:《論語》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嘗試加以概括。
君子的品質(zhì):
任務(wù)三: 請閱讀第2/7/9/10/11章,思考“仁”的基本含義?“仁”的意義作用?”仁“的實踐路徑?
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1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1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1)”仁“基本含義(第2/7章):仁愛、仁以為己任(推己及人)
(2)“仁”的意義作用 (第2/9章)“仁”為“禮”“樂”之本智者、勇者、問心無愧、不憂不懼
(3)“仁”的實踐途徑(第10章):克己復(fù)禮
(4)“仁”的實踐路徑 的具體要求
(第一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第五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第六章)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內(nèi)容梳
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把精力放在對德行的追求上。
孔子認為人可以為“道”而死,強調(diào)了“道”的重要性。
研文讀本文探本究
嘗試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積累
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鸵蛩ㄋ┛待R。
文質(zhì)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任重道遠:責(zé)任重大,路途遙遠。比喻責(zé)任重大,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
未成一簣:猶功虧一簣。比喻功敗垂成。
克己復(fù)禮:儒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親自強加給對方。
... ... ...
關(guān)鍵詞:論語十二章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