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桃花源記》PPT課件(第2課時),共34頁。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這節(jié)課我們深入學習課文內容,梳理一下文言現象。
合作探究
學完本文,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①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它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②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③是一個幸福的地方。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村民款待漁人,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陶淵明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桃花源”呢?
作者虛構這樣一個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虛構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滿社會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寄托了作者渴望改變黑暗現實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強烈愿望。
《桃花源記》是一篇虛構作品,有著濃郁的主觀理想色彩,可讀來卻給人一種“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1)進出桃花源的路徑,真切具體,似乎有跡可循。漁人離開的時候,“處處志之”,可見所經所歷也是真實可感的。此外,漁人往來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見之物。這一切都是人間經歷,沒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實。
(2)桃花源雖然美好,也是人間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氣象。
(3)文章首尾設計的兩位人物,都似真實可信。開篇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全文。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結尾的劉子驥是當時存在的一個真實人物,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
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反對戰(zhàn)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桃花源”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想世界,成為美的象征。無論社會怎樣發(fā)展,人類追求幸福安寧生活的愿望從未改變。
概括主題
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記敘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沒有剝削和壓迫、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對東晉的黑暗統(tǒng)治和長期戰(zhàn)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及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擺脫剝削壓迫、用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寫作特色
層層設疑,激發(fā)興趣。
開頭沒有確切的年代和地名,只說主人公是個漁人。接著寫桃林奇景,也沒有說出確切的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現的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墒牵髞頋O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后虛寫一筆,說高尚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一絲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語言樸素,準確精練。
文章一開頭,只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19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人物和開端。第2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也不過一百多字,就勾畫出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寫得層層深入,次序井然,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在這篇文章里,作者還表現了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詞用語恰到好處。像寫桃花源中人見到漁人,問他從何而來的時候,作者沒有重復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只用“具答之”三個字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漁人見太守說起桃花源的情狀,也只用“詣太守,說如此”的“如此”兩個字,來概括漁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見聞。
... ... ...
關鍵詞:桃花源記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