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套《舞龍舞獅》中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PPT模板,共25張;
PPT模板封面,使用了淡雅水墨PPT背景圖片。中間使用毛筆字書寫舞龍舞獅PPT標題。右側放置卡通舞獅圖案裝飾。界面風格極具中國傳統(tǒng)民居風格。
PowerPoint模板內容頁,使用了多張舞龍舞獅PPT插圖,搭配舞龍舞獅內容介紹文字排版。
舞龍舞獅中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PPT內容簡介:
舞龍
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jié)數一般為7節(jié),9節(jié)和13節(jié)。
品種以布龍最為普遍,以竹蔑扎出龍珠、龍頭、龍尾和若干節(jié)龍鼓(龍身)。龍珠、龍頭和龍尾均糊上棉線或紗布,涂上顏色,再以布帛將龍頭、龍身和龍尾連接起來,布面繪上鱗片。一般龍長9節(jié),舞時一人舉一節(jié),舉龍珠者在前,珠引龍舞,上下起伏,成“S”形滾動。
舞龍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yī)。大夫摸脈后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于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了。
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件事傳出后,人們便以為龍能興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龍祈雨,并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guī)矩。
舞龍集武術、舞蹈、編織、刺繡、繪畫和鑼鼓等多種藝術于一身,通過多人密切合作,模仿飛龍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來表達。
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舞、游、穿、騰、翻、滾、戲、組圖和造型等動作和套式。
在鑼鼓鞭炮聲中,龍珠轉動,龍頭隨著轉動,龍身各節(jié)依次左右翻月、蜘蛛牽網、金雞啄米、二龍分水、二龍搶寶、二龍戲珠、草內藏珠、畫眉跳梁、犀牛望月、老龍脫殼、老龍翻身、雪花蓋頂、貓兒洗臉、金絲吊葫蘆、鰱魚咬尾二龍趕生等。
在浙江鄉(xiāng)村,村民們舞動著自制的板凳龍,喜迎元宵佳節(jié)。每年的舞龍活動一般從正月十二開始,到元宵結束,那是舞龍高潮,最熱鬧。
重慶銅梁"火龍"被冠為"龍舞"之首,這種舞以鐵水打金花,輔以不同材質的導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場中火、升天火等,組成一片狂熱的立體火陣,極為熱烈多彩。每到元宵節(jié),人們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購買火藥,制造火龍,配以煙架、禹門等多種火焰表演。大街上,大龍、火龍,騰躍翻飛,魚燈、獅燈,往來如梭,龍爭虎斗,火樹銀花,一派升平景象。全城燈火輝煌,親朋賓客共歡呼.
最長的火龍長達40多米,表演時場面壯觀、驚險奇特,受到群眾的格外青睞。首先,它風味獨特、套路多變。交織的火花、炸鳴的鞭炮、激烈的打擊樂,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充分調動著人們的觀賞熱情。其次,貼近民間生活情趣。
舞龍手赤膊上陣,拼搏向前,陽剛氣十足,反映了人們對火熱生活的熱愛。再就是民間傳說認為,火燒龍火花襲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氣,可為來年祛病免災,事事稱心如意;鸹ㄔ酱蟆⒈夼谠巾。
舞龍隊上場后,只見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沖云端,時而入海破浪,非常精彩,表演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舞龍不再是某一民族獨有的項目,而是屬于各個民族的了。“龍”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舞龍的創(chuàng)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
舞獅
舞獅多在年節(jié)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獅舞歷史久遠,現存獅舞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神態(tài)矯健兇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容;根據獅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成品后的獅子,雅圓大的獅頭,寬闊隆起的前額,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張閉有度的大嘴,稍微顫動的雙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頭頂用彩綢扎成的彩球的映襯,更顯得獅子的威武雄壯,憨態(tài)可掬。
一件花團錦簇的藝術品,加入了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各種神態(tài),舞動起來,就變成一頭活生生的獅子,栩栩如生了。
獅舞開場之前,一般都有一套武術表演,包括拳術和刀、槍、棍等器械。逗獅子的,是一個戴面具的大頭和尚,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一撮樹葉。有的地方還有一個帶面具的猴子。獅舞除獅子表演跳躍、翻滾攀登上八仙桌之外,要在鑼鼓伴奏下,由獅子與和尚、猴子有節(jié)奏地表演一套程式,如拜山、出山、參獅、洗獅腳、洗獅身、種假青、種真青、吃青、挖井、飲水、睡獅、扇獅、逗獅、鎮(zhèn)獅、歸山等。
《西游記》有一段故事: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路過一山莊,見瘟疫流行,暴尸遍野,卻苦于無救治之法。晚上,觀音菩薩降臨,賜給唐僧長命草一撮和蒲扇一把,告知往數十里之外山洞中,用長命草逗引沉睡的千年雄獅,用蒲扇鎮(zhèn)獅,令雄獅繞山莊一周,病魔便除。唐僧師徒依計而行,果然奏效。獅舞中的和尚便是沙僧,猴子便是孫悟空了。因此,獅子成了鎮(zhèn)邪、吉祥的象征,在表演之前,總要先登門入堂參拜,以驅邪魔保平安。
南獅
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南獅主要有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
文獅表現為溫馴而和善,武獅表現為勇猛而剛烈;少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幼獅,憨態(tài)可愛,一般跟隨文、武獅同場表演。南獅在造型上極度夸張浪漫,威武雄壯,美麗活潑,形神兼?zhèn)。在表演場上,隨著鑼鼓的節(jié)奏,獅子從"沉睡驚醒"、"搔頭擺尾"、"仰視低顧"、
"探測方向",到"出洞"、"見青"、"碎青"、"狂歡"、"翻滾"等,動作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這時候的獅子很富有人情味,時而威風凜凜,怒視邪惡;時而謙恭有禮,憨厚善良,逗人喜愛。在造型套路上,各隊集中表現了獅子的起勢、常態(tài)、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fā)威、過山、上樓臺等等,無不神似。
舞獅子的來源,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qū)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qū)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
鄉(xiāng)農不勝其苦,于是就把竹篦扎成若干應獅子模型,并涂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fā),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
爾后,當地鄉(xiāng)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zhèn)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節(jié)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引獅者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yōu)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在“獅子采青”表演中,隊員配合默契,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睡、抖毛等動作一一展現,形態(tài)逼真。
舞獅還可以強身健體。舞獅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向前發(fā)展的精神。獅班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但最少都得有8個人,扮獅子2人,大頭和尚1人,猴子1人,打鑼鼓的4人。獅舞活動不但增添了節(jié)日的氣氛,還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不同地區(qū)的獅子不盡相同,有青獅、金獅、黃獅、紅獅、闊嘴獅、高腳獅等多種。青獅為王中之王,均為南派獅,只一個獅頭,獅身為一塊畫布,有單人、雙人兩種。
有些地區(qū)除春節(jié)外,在喜慶的日子里和公司開張等,也常發(fā)舞獅助興。
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qū)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qū)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并,先開拳踢打,發(fā)誘引獅子起舞。
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北獅
北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皮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只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
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北獅"獅頭一般是木雕,舞者下身需著和獅被同樣的金黃色褲子和花靴,舞時全身披獅皮遮蓋,只露出雙腳;動作一般有跌撲、翻滾、跳躍、搔癢等,也有滾繡球、過跳板、上樓臺等技巧動作。北獅的"擺陣"(即擺青)和"破陣"(即采青)十分驚險,顯示出奇、難、險特色。
在表演過程中,各北獅表演隊主要表現了獅子的善良與靈巧,獅子翻滾跳躍,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齊合一,加上充京鈸、京鑼、京鼓等音樂節(jié)拍,按樂聲起舞,引舞者持球翻騰滾動,表現出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獅起舞,而舞獅頭者除跟隨持球武士各種動作而配合演出各種舞姿外,還和舞獅尾者配合默契,而舞獅尾者根據獅頭動向,頭動則尾亦動,頭定則尾亦定,跳躍翻滾,緊密跟隨,頭尾舞姿調協(xié),融成一體。
河北是北獅的發(fā)祥地。
徐水舞獅表演時由兩人前后配合,前者雙手執(zhí)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后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繡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
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征。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tài)可掬,表演時能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tài)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后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徐水縣的舞獅子,仿照歷代石獅的形態(tài),在色彩、造型、裝飾等方面利用夸張的藝術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古雅圓大的獅頭,寬闊隆起的前額,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張閉有度的大嘴,稍微顫動的雙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頭頂用彩綢扎成的彩球的映襯,更顯得獅子的威武雄壯,憨態(tài)可掬。脖子上安的一圈響鈴,隨著獅子搖頭晃腦的動作而丁當作響,煞是惹人喜愛。
... ... ...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PPT,舞龍舞獅PPT下載,.PPTX格式;